理论基础、概念界定、逻辑结构
理论框架是学术研究中用于解释和预测现象的结构化工具,其构成部分需结合理论基础、概念界定与逻辑结构三方面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核心要素:
一、理论基础
-
相关理论流派
选择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经典理论(如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框架理论等),并分析其解释逻辑。
-
理论分歧与创新点
识别主流理论中的争议点或未解之谜,以此作为研究的突破口。
二、概念界定
-
核心概念定义
明确研究中使用的关键概念(如“创新”“市场失灵”等),并提供操作化定义(如“创新=技术突破×市场需求”)。
-
概念间的关系
阐述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概念网络图示。
三、逻辑结构
-
问题转化与假设
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理论命题(如“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就业结构”),并提出可验证的假设(如“技术进步将降低低技能岗位需求”)。
-
理论-变量-机制链
建立“理论→变量→机制”的对应关系,例如:
-
理论:技术进步推动效率提升
-
变量:劳动生产率、企业成本
-
机制: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产出影响就业结构。
-
补充说明
-
文献综述 :在理论基础部分整合前人研究,为框架提供理论支撑。
-
研究视角 :明确采用宏观/微观、静态/动态等视角。
通过以上三方面构建,理论框架能够为研究提供清晰的路径,指导数据收集与分析,并验证研究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