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框架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尤其在新新闻传播研究中具有显著地位。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说明:
一、理论定义与起源
-
核心概念
指媒体通过选择、强调、重组信息来建构议题的“意义框架”,从而影响受众对议题的理解和价值判断。
-
理论渊源
-
最早由人类学家G.贝特森在1955年提出元传播概念,强调符号传递的规则性;
-
20世纪80年代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形成“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两个分支。
-
二、核心观点与作用机制
-
意义建构
媒体通过叙事方式定义“问题是什么”“谁该负责”“如何解决”等核心要素,例如将“环境保护”框架为“人类生存危机”能增强公众紧迫感;
-
认知影响
媒体框架与受众认知框架相互作用,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依赖自身框架进行选择性解读;
-
案例分析
新闻报道中常见“政府失职”“民生问题”等框架,均通过信息重组影响公众舆论。
三、研究地位与争议
-
主流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传播学研究最受关注领域,被许多学者视为理解媒体与公众关系的核心工具;
-
争议点 :部分学者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延伸,而另一些人则主张两者是独立理论体系。
四、应用领域
-
新闻传播 :分析报道中的叙事策略与意识形态倾向;
-
社会研究 :探讨群体认知偏差与框架的关联性;
-
政治传播 :研究政策宣传中的框架构建与公众响应机制。
框架理论不仅是新传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其影响力已渗透到社会学、政治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