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根据国家标准主要分为八大类,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放射性物品以及腐蚀品。 这些类别依据化学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危害特性及管理要求严格划分,是安全生产、运输和储存的重要依据。
- 爆炸品:在外界作用(如受热、撞击)下易发生剧烈化学反应,瞬间释放大量能量,例如高氯酸。此类物品需单独存放,避免震动和高温环境。
-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包括易燃气体(如甲烷)、不燃气体(如氮气)和有毒气体(如液氯)。容器压力变化易引发泄漏或爆炸,需远离火源并定期检查密封性。
- 易燃液体:闪点低于61℃的液体(如丙酮、苯),其蒸气与空气混合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储存时应控制温度并配备防爆设施。
- 易燃固体等:涵盖低燃点固体(如硫磺)、自燃物品(如白磷)和遇水反应物品(如金属钠)。需隔绝空气、湿气,并分类存放以避免相互作用。
-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具有强氧化性,易导致燃烧或爆炸(如过氧化氢)。严禁与还原剂接触,储存环境需阴凉通风。
- 毒害品:如氰化物、农药等,少量即可通过吸入或接触危害生命。操作需佩戴防护装备,废弃物须专业处理。
- 放射性物品:需特殊防护和管理,通常由专门法规规范,不纳入常规危化品条例。
- 腐蚀品:如硫酸、氢氧化钠,能灼伤皮肤或腐蚀金属。存放容器需耐腐蚀材质,并明确标识危害等级。
掌握化学品分类是预防事故的第一步。企业及个人应严格遵循国家标准,落实分类管理措施,并定期开展安全培训,确保从源头上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