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加工与人类认知的产物
知识的定义与分类是知识学领域的基础概念,不同学科和理论从多维度进行划分。以下是综合整理的主要内容:
一、知识的定义
知识是经过人类思维加工处理的信息、数据、形象、意念等符号化产物,具有以下特征:
-
符号化属性 :通过语言、图像、数据等形式表达,便于传递和存储;
-
思维加工 :包含事实整理、概念抽象、逻辑推理等过程;
-
社会性 :受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影响,具有群体共识性。
二、知识的主要分类方法
1. 按知识来源划分
-
直接经验知识 :通过亲身实践(如实验、观察)获得,如实验数据、操作技能;
-
间接经验知识 :通过阅读、教育等途径获取,如书本知识、学术论文。
2. 按知识反映事物层次划分
-
感性知识 :基于感官直接感知,如颜色、温度等;
-
理性知识 :通过思维抽象形成,包括概念、原理等。
3. 按知识传递难易划分
-
显性知识 :易于表达(文字、图像),可传递给他人;
-
隐性知识 :难以言传(经验、直觉),依赖个人内化。
4. 按知识功能划分
-
描述性知识 :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如物理定律、历史事件;
-
程序性知识 :指导“怎么做”,如骑车、解题步骤;
-
元认知知识 :调控学习过程,如计划、反思。
5. 其他分类体系
-
OECD四类 :知道是什么(事实)、知道为什么(原理)、知道怎么做(技能)、知道是谁(人际关系);
-
Davenport & Prusak五维 :内容(事实/原理/技能)、形式(显性/隐性)、作用(描述/程序)。
三、关键分类标准的争议与补充
不同分类体系存在交叉与差异,例如:
-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划分需结合具体场景;
-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界定可能随技术发展调整。
四、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知识是信息的加工结果,而智慧是知识的应用与升华,涉及价值观判断与创造性思维。
以上分类方法各有侧重,实际应用中常采用多维度综合视角。例如,教师在教学时需同时关注显性知识的传授与隐性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