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斯宾塞、赫尔巴特、要素主义代表巴格莱、永恒主义代表赫钦斯、结构主义代表布鲁纳等,他们分别从科学知识、文化要素、永恒价值、学科结构等不同视角推动理论发展。
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课程应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强调间接经验和系统认知能力的培养,不同代表人物围绕这一核心提出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
斯宾塞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主张课程应围绕人类五大生活活动(维护健康、生产劳动、子女教育等)展开,强调自然科学的基础地位,为课程实用化奠定基础。赫尔巴特融合兴趣理论,将知识体系划分为六类课程(如经验兴趣对应物理、化学),构建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教育框架。
要素主义代表巴格莱强调“共同文化要素”,主张将人类智慧的精华浓缩为课程核心,通过“新三艺”等学科传递民族核心价值观。永恒主义代表赫钦斯提出“永恒学科”理论,强调经典名著对训练理性思维的关键作用,认为《理想国》《圣经》等经典是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
结构主义代表布鲁纳提出“学科基本结构”概念,主张围绕核心概念、原理与方法构建课程,其“三个任何”理论(任何学科均可教给任何年龄阶段学生)推动了教学内容的逻辑化重构。这些理论流派在学科知识体系化、教学目标导向及学习成效评价方面形成互补,共同构成学科课程论的发展脉络,为现代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