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即学科”的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以下是该观点的代表人物:
- 康德(德国):被认为是教育学之父,首次在大学讲授教育学,对课程分类有重要贡献。
- 卢梭(法国):《爱弥儿》中提出自然发展和个人本位论,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中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强调学科知识的教育。
- 裴斯泰洛齐(瑞士):提出自然发展和个人本位论,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
-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提出社会本位论和课程分类。
- 斯宾塞(英国):将课程作为专门术语,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
- 布鲁纳(美国):《教学过程》中提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科结构的学习。
- 瓦根舍因(德国):提出范例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范例性。
- 泰勒(美国):课程评价之父,提出目标评价模式,强调学科目标的达成[1](@ref。
这些教育家的理论和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