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被称为“泄洪区”主要源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水系分布及区域责任,具体原因如下:
-
地形与水系特征
安徽地处淮河与长江交汇的中下游平原,淮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湍急,进入安徽后因地形平坦导致流速减缓,形成“水缸效应”。长江支流滁河等河道落差小,易积水,加剧洪涝风险。
-
蓄洪区设置与历史责任
安徽境内共设置国家级蓄洪区24处,占全国比例较高(约57%),其中淮河流域19处,长江流域5处。王家坝闸等关键枢纽在历史上多次承担泄洪任务,保护下游地区安全。
-
区域防洪战略定位
安徽承担“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东保上海”的防洪责任,需主动调度洪水以减轻下游压力。例如,每年汛期通过王家坝闸等设施泄洪,牺牲近1.6万人口和1.2万亩耕地。
-
气候与水文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导致梅雨季节降水量占全年40%以上,台风频繁引发强降雨。淮河下游因洪泽湖形成“地上悬河”,洪水在安徽滞留长达30天,加剧灾害。
总结 :安徽并非“主动泄洪区”,而是因地理条件、历史责任及区域战略定位,被迫承担大量泄洪任务。对此应持感恩态度,而非污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