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是理解人类认知机制的核心内容,关键亮点包括: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图式概念;美国学者布鲁纳强调发现学习和认知结构构建;托尔曼以符号学习和认知地图理论突破行为主义局限;加涅则整合信息加工模型与学习结果分类体系。
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认知发展提出发生认识论,将认知成长划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并用“图式-同化-顺应”机制解释认知平衡过程。他主张儿童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知识源于主体与环境的交互。布鲁纳提出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本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提倡通过螺旋式课程和发现法促进知识迁移。其理论强调旧知识对新认知的整合作用,主张教育应匹配学习者的认知准备状态。
托尔曼在行为主义盛行时期提出符号学习理论,引入“期待”和“认知地图”概念,主张学习是形成符号与目标关系的过程。他通过小白鼠实验揭示潜伏学习现象,证明动物在无奖励条件下仍能构建认知模型。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将学习分解为动机、领会、习得等九阶段,提出联结主义与认知主义结合的“学习条件论”,并创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五类学习结果分类框架。格式塔学派代表苛勒通过黑猩猩实验提出顿悟说,认为学习依赖对情境的整体理解与关系重构;奥苏贝尔则聚焦有意义接受学习,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强化新旧知识联结。
认知心理学发展融合信息论、神经科学等跨学科方法,形成以信息加工系统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其理论突破集中体现于强调内部认知过程的关键作用,推动教育实践从机械训练转向理解性学习策略。现代认知理论持续通过计算机模拟与大脑神经机制研究深化对复杂学习行为的解释,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交互研究提供基础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