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派皮亚杰的核心观点聚焦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建构性过程,强调成熟、经验、社会环境与自我调节的动态交互作用,其“发生认识论”提出认知结构通过同化、顺应与平衡机制持续演化,最终构建科学认识框架。
皮亚杰认为认知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而非单纯先天成熟或被动经验。他提出儿童心理发展依赖四个关键条件:成熟提供生理基础,实际经验积累感性材料,社会环境传递文化工具,而平衡化机制调节同化与顺应的冲突,驱动认知从低阶向高阶跃迁。例如,儿童通过操作实物将外部信息融入既有认知图式(同化),当图式无法适应时则调整结构(顺应),最终实现认知平衡。
其认知发展理论划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依赖动作探索世界,前运算阶段(2-7岁)形成符号思维但受限于自我中心与不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掌握逻辑运算却局限于具体情境,形式运算阶段(11岁后)抽象推理能力显著提升。皮亚杰还主张认知结构具备整体性、转换性与自我调节性,将生物学渐成论与逻辑数学结合,提出动态适应系统解释知识生成。
总结而言,皮亚杰理论揭示认知发展的主动建构本质,强调主体与环境动态交互中的结构优化。理解其核心观点需关注动作作为认知起源、平衡机制的核心地位,以及阶段间递进的逻辑关联,这为教育与心理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