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创造需求,减税节支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经济理论流派,与凯恩斯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其核心观点和政策主张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理论基础
-
萨伊定律的复兴
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主张“供给创造需求”。他们认为,生产活动本身会创造收入,这些收入最终转化为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循环。凯恩斯主义强调需求管理,而供给学派则认为供给是经济活动的根本驱动力。
-
生产要素供给的重要性
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个人和企业为获取报酬而提供生产要素,报酬的激励作用会影响其经济行为。
二、核心政策主张
-
减税与激励机制
-
大幅度降低个人和企业税率,增加储蓄和投资能力,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家精神。
-
通过减少税收负担,使企业和个人更愿意承担风险、进行创新和扩大生产。
-
-
减少政府干预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过度财政干预,主张减少对劳动和商品市场的管制,营造自由竞争环境。例如,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等。
-
货币与财政政策
-
实行货币管理,使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速相适应,避免通货膨胀。
-
削减政府预算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逐步实现财政平衡。
-
三、理论争议与影响
-
拉弗曲线 :拉弗提出“拉弗曲线”,描述税率与税收收入的关系,认为存在最优税率区间,超过该区间可能抑制经济活力。
-
费尔德斯坦曲线 :部分学者提出“费尔德斯坦曲线”,认为财政赤字增加会抑制资本形成,反而导致通货膨胀。
-
实践效果 :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施的减税政策(如里根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滞胀,但也引发高赤字、高利率等问题。
四、与其他学派的对比
-
凯恩斯主义 :强调需求管理(如财政支出、货币政策),主张通过政府干预稳定经济。
-
新凯恩斯主义 :部分吸收供给学派观点,但更关注市场失灵和价格粘性,主张适度干预。
供给学派通过强调供给创造需求、减税节支和减少干预,试图解决凯恩斯主义在滞胀时期的局限性,但其政策效果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