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一般在40岁左右能当上,误差正负5岁,部分特别优秀者35岁左右可能评上,也有因发展节奏等因素在45岁之后才获得教授职称的情况。
教授获得职称的年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从普遍情况来看,多数人在这个年龄段能取得教授职称。正常情况下,一位大学教师的发展路径大致为:28岁到大学或研究所工作,第一年为助教;29岁评上讲师,讲师职称5年后评上副教授;35岁评上副教授,再过5年也就是40岁评上教授。这是比较常规的晋升节奏,所以多数教授的年龄集中在这个时间节点附近。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在年龄方面也有一定特点。自然科学类教授原则上年龄在45周岁以下,人文社会科学类原则上50周岁以下,特别突出和紧缺的人才,年龄可适当放宽。这也意味着在正常的博士成长轨迹中,如果能保持优秀的科研产出,大约在35岁左右就可能成为教授。
特殊情况也会导致教授获得职称的年龄差异。比如在某些学科领域,像自然科学竞争更为激烈,可能对年龄限制更严格。而一些人文科学学科,因研究空间相对狭窄、出成果时间长,评上教授耗时可能长些。有些特别优秀的学者,可能在20岁出头因学术上取得世界性突破,或者国外读博一回国凭借优异学术业绩,二十几岁或28岁就被聘为教授,不过这属于少数情况。
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学术成就很关键。若想在40-45岁前当上正教授,需要经得起学术GDP的考验,比如要有稳定的同行评议论文发表,还需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
大学教师若期望能较早获得教授职称,建议提前规划,尽早攻读博士学位,积累科研经验和成果,同时持续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具体政策,保持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专注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