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义务教育学科融合政策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并明确要求各学科至少10%课时用于跨学科教学,强调真实情境下的实践创新。
-
政策目标与框架
以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纲领,学科融合被列为课程改革重点,旨在通过多学科协同育人,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策提出“素养导向”“实践育人”原则,要求语文、科学等学科设计跨学科任务群,例如语文结合历史、艺术开展主题创作,科学融合STEM项目培养工程思维。 -
实施路径与方法
采用主题式、项目式学习(PBL)为主要模式,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等大概念设计课程。例如“低碳校园规划”可整合地理、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知识。鼓励学校与科技馆、社区合作创设真实学习场景,并推动教师协作备课,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 -
评价与保障机制
改革传统单一考试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估,关注学生协作、创新等综合表现。政策要求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试点校分层推广机制,并通过教师培训、资源共享解决师资不足问题。
未来,学科融合将逐步覆盖全国中小学,成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抓手,但需持续优化师资培训与资源配套,确保政策落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