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指对他人某一突出特质形成强烈印象后,这种印象会泛化到其他特质,导致认知偏差。典型案例有普希金因娜坦丽美貌认为她智慧高尚而致悲剧,以及晕轮效应在商业、职场、司法等场景的体现。
晕轮效应体现在商业上,奢侈品请明星代言,快消品牌与网红达人合作,利用公众对名人的喜爱,将“光环”投射到商品上,促使消费者因对明星、网红的喜爱而消费。如某明星因公益收获好感后其代言护肤品销量激增,某网红以“学霸”人设带货学习用品,粉丝因信任其“自律”标签,对产品质量少质疑。
在职场中,管理者可能因员工一次项目成功,就忽视其后续决策失误;恋爱中,人们会因对方幽默风趣,而选择性无视价值观分歧;教育领域,教师常对成绩优异学生更宽容,导致评价不公。这都是晕轮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
司法领域也有晕轮效应的体现。历史上“德雷福斯事件”中,因德雷福斯是军队中唯一犹太军官,就将出卖机密的怀疑集中在他身上,尽管无证据,但因偏见给他贴上间谍标签,认定他有罪,最终将其判处终身监禁。
晕轮效应在个人生活中也常见,比如因某人外貌出众,就默认其性格温和、能力卓越;或者讨厌一个人时,觉得他哪都不好。这都是因为对某个人的某种特质形成强烈印象后,这种印象掩盖了对其其他方面的正确认知。
要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就要客观对待第一印象,不盲目以貌取人;注意“投射倾向”,不以自己的心理特点主观评判他人;多维度评估他人,广泛收集信息,综合衡量、谨慎评价。这样,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他人,做出准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