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的语文教学理念强调“读写结合、兴趣引导、真实体验”,其核心是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实践掌握语文能力,而非机械训练。 他的方法注重积累、感悟和迁移,提倡教师以身作则,用示范和激励取代枯燥讲解,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价值。
-
读写结合是根本
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量读写实践。于永正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每篇文章都在无声地教授写作技巧。他反对过度分析课文,主张通过朗读培养语感,通过仿写、片段练习将阅读成果转化为写作能力。例如,学生通过反复接触“幽静”等抽象词汇的语境,自然理解其含义,而非依赖机械解释。 -
兴趣与习惯比知识更重要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是教学的关键。于永正提出“少做题,多读书”,避免应试训练扼杀兴趣。他建议教师通过幽默的教学设计、个性化的评价(如“四星大将”激励法)和宽松的写作命题(如避免强制写“有意义”的事),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习成为自发需求。 -
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语文实践的示范者。于永正要求自己先背诵课文、规范板书,甚至“下水”写作文,用行动展示语言运用的标准。这种“身教”能让学生直观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氛围,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 -
积累与迁移的长期性
语文学习如“聚沙成塔”,需要长期积累生活经验和语言素材。于永正重视课外阅读、读书笔记和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到真实场景中。例如,通过观察生活细节写作,而非虚构宏大主题,以此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于永正的方法提醒我们: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培养终身受用的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教师需放下“标准答案”的执念,用真诚和耐心为学生打开语言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