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医疗体系的基石,却长期面临财政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设备落后等系统性短板,导致其难以有效承担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职能。
-
财政投入不足与定位偏差
多数乡镇卫生院长期依赖“赚钱自养”模式,财政拨款不稳定甚至缺失,导致基础设施陈旧、设备更新困难。部分卫生院因资金短缺无法购置基础医疗设备,甚至存在危房问题。政策导向过度强调医疗服务创收,忽视了公共卫生职能,进一步削弱了基层健康保障能力。 -
人才结构失衡与流失
乡镇卫生院普遍面临“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高级职称医师占比不足3%,骨干医生老龄化严重,而年轻医生因待遇低、晋升机会少频繁离职。绩效工资制度僵化,难以体现多劳多得,加上培训资源匮乏,导致医务人员积极性不足,技术能力停滞。 -
医疗设备与技术滞后
许多卫生院仍使用超期服役的DR设备、老旧B超仪等,甚至依赖“听诊器+血压计”开展诊疗。药品目录受限,急性病、慢性病常用药短缺,患者被迫转诊上级医院。信息化建设落后,难以实现分级诊疗和远程会诊。 -
管理机制僵化与服务能力弱化
行政任命制导致管理缺乏专业性,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大锅饭”现象普遍。基本药物制度与零差价销售压缩利润,卫生院负债经营,进一步降低服务积极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同虚设,预防保健和慢性病管理难以落实。 -
区域差异与信任危机
偏远地区卫生院受限于人口稀少和财政困难,陷入“越穷越弱”循环。患者因信任缺失,小病直接前往城市医院,加剧资源错配。部分村卫生室甚至由村医自筹资金建设,监管缺位导致医疗风险上升。
乡镇卫生院的困境需通过财政保障、人才激励、设备升级和管理改革多管齐下破解,否则将加剧农村医疗资源失衡。 当前亟需明确其公益属性,优化分级诊疗体系,避免基层医疗网络进一步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