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以“儿童立场”为核心,强调情趣激发、感悟积累、习惯养成,将艺术融入语文教育,构建了“五重教学法”体系,其理念对当代语文教育具有深远启示。
-
以儿童为本的“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提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原则。他主张课堂应像京剧一样富有起承转合,通过简笔画、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将枯燥的文本转化为生动体验。例如《燕子》一课中,他弹奏钢琴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与音乐的共鸣;《草》则通过简笔画调动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理解古诗。 -
“蹲下来看学生”的儿童视角
于永正认为教师需“变成孩子”,摒弃权威姿态。他常与学生掰手腕、演课本剧,甚至扮演狐狸蹦跳出场,用幽默拉近师生距离。这种平等互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伙伴”,从而激发学习内驱力。他强调:“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而感悟才能让他们学会‘打猎’。” -
艺术与语文的深度融合
京剧、绘画、音乐等艺术修养塑造了于永正独特的教学风格。他将京剧的“唱念做打”转化为课堂的朗读、表演、绘画,例如用《小燕子》歌曲强化课文情感,用简笔画解析汉字结构。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提升审美,更让语文学习成为“有灵性的生命活动”。 -
读写积累与生活实践并重
“多读多写”是于永正语文观的精髓。他主张通过大量诵读培养语感,同时带学生钓鱼、野炊、考察自然,丰富生活体验。他认为:“每个活动都是一颗珍珠,岁月的丝线终会将其串成人生项链。”
于永正的思想启示我们: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灵性。 教师需以童心理解儿童,用艺术唤醒语言,让学习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