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是推动其智能化的核心,涉及算法决策与运动控制两大领域,相关上市公司正通过技术突破抢占产业高地。其中,科大讯飞、均胜电子等聚焦“大脑”的认知与交互系统,固高科技、奥比中光等则深耕“小脑”的运动协调技术,形成产业链关键布局。
-
“大脑”上市公司:算法与交互的突破者
- 科大讯飞依托讯飞超脑平台,构建多模态感知与决策系统,其大模型技术赋予机器人语言理解与自主决策能力。
- 均胜电子研发智能交互决策系统,结合环境感知与深度学习,提升机器人动态任务处理能力。
- 东方精工投资的若愚科技推出“九天机器人大脑”,通过群体智能技术实现多智能体协同,已在无人厨房场景验证。
-
“小脑”上市公司:运动控制的隐形冠军
- 固高科技专注高精度运动控制卡,其人形机器人关节控制算法支持368个自由度实时计算,误差小于3毫米。
- 奥比中光的3D视觉传感器为机器人提供环境建模与避障能力,技术适配动态步态规划。
- 华中数控与阿里云合作开发智能制造机器人“小脑”,通过神经网络优化运动轨迹。
-
技术融合趋势:协同推动商业化落地
头部企业正加速“脑”系统整合,如华为昇腾AI芯片与鸿蒙OS的深度融合,或智元机器人的“双脑系统”,均通过硬件协同与算法优化提升机器人适应性。
提示:随着特斯拉Optimus量产临近,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将优先受益,建议关注算法迭代与硬件成本优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