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是什么》的跨学科教学设计,可结合以下要点进行整合:
一、核心设计思路
以科普短文《我是什么》为基础,通过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采用拟人化叙事手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增强环保意识。
二、跨学科融合方向
-
科学与语文结合
-
通过课文中的水形态变化(如云、雨、雪),结合科学实验(如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和语文阅读,提升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
利用语文课堂的朗读、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
-
环保教育延伸
-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环保主题,引导学生讨论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结合美术(制作节水宣传海报)或社会调查(了解当地水资源现状),形成综合实践。
三、教学活动设计
-
导入与复习
-
通过“神奇的魔术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科学图片(如云、雨的示意图)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
复习上节课知识,通过填空、配对等游戏巩固对水的形态及特点的记忆。
-
-
探究与互动
-
分组讨论“水娃娃”的生活场景,结合科学实验(如模拟水的蒸发、凝结),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用“睡觉”“散步”等词语描述水的不同形态,增强语言表现力。
-
-
总结与拓展
-
总结水的利弊关系,引导学生制定家庭节水计划,结合社会热点(如全球水资源危机)进行讨论。
-
布置延伸作业:制作科普手抄报或短视频,介绍水的其他形态及保护措施。
-
四、注意事项
-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降低认知难度。
-
注重课堂互动与实践环节,避免单向灌输。
-
可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动画、视频),增强趣味性和直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