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自2014年启动,分五批逐步推进,2025年第五批8省区落地后覆盖全国29个省份,核心模式为“3+1+2”或“33”,取消文理分科,赋予学生选科自主权。
-
改革时间线
首批试点2014年在上海、浙江启动,2017年执行“33”模式;第二批2017年加入北京、天津等4省市;第三批2018年推广至江苏、广东等8省,采用“312”模式;第四批2021年覆盖甘肃、黑龙江等7省区;第五批2022年启动,2025年河南、四川等8省区完成改革。新疆、西藏暂未实施。 -
核心变化
- 科目组合:传统文理分科改为“语数外+3门选考”(“33”或“312”),物理/历史必选1门,再选2门,组合达12种以上。
- 考试机制: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打破“一考定终身”;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平衡公平性。
- 录取模式:依据“两依据一参考”(高考成绩、学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高校专业对选科提出明确要求。
-
影响与趋势
改革推动高中“走班制”教学,强化因材施教;《2024选科指引》要求理工农医专业“物化绑定”,选科呈现“回归文理”倾向。2025年第五批省份落地后,全国新高考体系基本成型。
提示:考生需结合兴趣、学科优势及专业要求规划选科,关注各省赋分规则与志愿填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