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根据洪水发生的季节和成因不同,主要分为4种类型:伏汛期(夏季暴雨为主)、秋汛期(秋季暴雨或连阴雨)、凌汛期(冬春季冰凌阻塞或解冻)和春汛期(北方冰雪融化或南方雨季初期)。其中,黄河的春汛期因桃花盛开又称“桃汛期”,而伏汛期与秋汛期因易发大洪水常合称“伏秋大汛期”。
- 伏汛期:夏季暴雨集中导致河流水位暴涨,是我国多数江河的主汛期。例如长江、淮河的主汛期为7-8月,洪水频率高且破坏力强。
- 秋汛期:秋季台风或持续降雨引发涨水,常与伏汛期衔接。黄河秋汛期可延至10月,需警惕台风叠加效应。
- 凌汛期:冬春季冰凌阻塞河道或解冻引发水位上升,多见于北方如黄河部分河段,需防范冰坝溃决的突发灾害。
- 春汛期:北方因冰雪融化、南方因雨季开始形成涨水。珠江的“前汛期”(4-6月)和黄河“桃汛”均属此类,南方需注意早汛影响。
我国汛期特点鲜明:南方汛期早且长(如珠江4-9月),北方短而集中(如松花江7-9月);7-8月为全国大洪水高发期,部分河流如珠江、黄河甚至呈现“双汛期”。防汛需结合地域差异,重点关注主汛期监测与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