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标中,业绩分的比例通常占评分权重的10%-30%,具体比例需根据项目类型、规模及采购需求灵活调整。关键亮点包括:业绩分体现投标人履约能力,过高易导致垄断,过低则削弱竞争筛选效果。
-
确定比例的核心因素
- 项目复杂性:技术难度高的项目(如基建、IT集成)业绩分占比可提升至25%-30%,简单服务类项目可降低至10%-15%。
- 市场成熟度:新兴行业或小众领域,因参与者有限,业绩分比例需下调至10%-20%,避免排斥新企业。
- 政策导向:扶持中小企业时,部分招标会限制业绩分上限(如15%),或允许联合体投标共用业绩。
-
业绩分常见评分维度
- 合同金额:按历史项目规模分级打分,如500万以下得1分,500万-2000万得3分。
- 项目相关性:同类项目经验占比越高得分越高(如环保工程投标时,污水治理业绩权重>其他类型)。
- 履约评价:需提供业主验收证明或第三方评价,优秀案例可额外加分。
-
需规避的设定误区
- 地域歧视:要求“本地业绩”可能违反公平竞争原则,建议改为“国内类似业绩”。
- 时间限制过严:若规定“近3年业绩”,可能排除实力强但近期转型的企业,可延长至5年。
- 指标过度细化:如“至少2个高速公路业绩”优于“5个道路业绩”,但需避免细分到特定里程或桥型。
合理设定业绩分比例需平衡竞争性与公平性,建议招标前调研行业平均水平,并通过试评验证规则可行性。对于创新型项目,可尝试“技术分主导+业绩分辅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