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票危机始于1973年,这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也是香港**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灾。
1973年香港股灾的背景和原因
- 经济过热:70年代初,香港经济起飞,投资热潮高涨,众多工商企业盲目集资上市。
- **泡沫:股价升幅远超公司盈利增长,**发展严重脱离经济发展实际和公司股票真实价值。
- 公司造假:一些公司伪造股票,触发股民抛售风潮。
- 政府措施:港府采取的一连串措施,如向股票交易征收利得税、实施租金管制、收紧信贷等,加速了**下跌。
- 全球经济危机: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衰退,香港**受波及。
1973年香港股灾的影响
- **暴跌:恒生指数从1973年3月的1774.96点跌至4月底的816.39点,年底再跌至433.7点。
- 经济衰退:股灾导致香港经济衰退,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
- 社会动荡:股灾引发社会动荡,部分股民因破产而自杀。
- 政府改革:港英政府通过《1974年证券条例》和《1974年保障投资者条例》,加强市场监管。
后续影响和复苏
- 1974年持续下跌:受全球石油危机影响,1974年香港**持续下跌,12月10日跌至150.11点,为1970年以来新低。
- 1975年逐渐复苏:1975年**逐渐复苏,恒生指数开始回升。
- 长期影响:1973年股灾对香港**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政府加强金融监管,推动**制度改革。
香港股票危机的历史提醒我们,**泡沫和经济过热往往导致股灾,而政府的有效监管和及时干预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