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国**出现历史性暴涨,上证综指全年涨幅达65%,深成指涨幅更是突破225%,成为改革开放后首轮全民炒股热潮的起点。这次暴涨由政策利好、资金涌入、市场改革三大因素共同推动,但也因投机过热在年底引发监管重拳出击。
核心驱动因素分析:
-
政策红利集中释放
1996年央行连续两次降息,存款利率从10.98%降至7.47%,巨量储蓄资金转向**;同年国务院明确证券市场"法制、监管、自律、规范"八字方针,投资者对市场化改革预期强烈。 -
交易制度突破
沪深交易所取消涨跌幅限制(后恢复),T+0交易机制刺激短线炒作;地方证券营业部数量一年激增3倍,散户开户数突破2000万,相当于前八年总和。 -
庄股神话催化
深发展、四川长虹等龙头股年内涨幅超400%,"炒股不如捂股"成为流行语;违规信贷资金通过国债回购等渠道入市,部分个**盈率突破80倍。
暴涨后的监管转折:
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过度投机"风险,当日沪深指数暴跌9.91%和10.08%,并恢复10%涨跌停制度。这次暴涨暴跌促使中国***升级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标志着政策市特征强化的开端。
这次行情既展现了资本市场对经济改革的助推作用,也暴露出新兴市场制度不完善的隐患,为后续实施涨跌停板、风险准备金等制度提供了重要经验。当前投资者仍可从中观察到政策与市场博弈的经典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