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取政府补贴属于诈骗行为,将依据《刑法》按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处罚力度根据涉案金额和情节轻重分为三档:数额较大(3年以下刑期+罚金)、数额巨大(3-10年刑期+罚金)、数额特别巨大(10年以上刑期至无期+罚金/没收财产)。
-
法律定性
骗补行为直接触犯《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无论个人或企业,虚构事实、伪造材料骗取补贴均构成诈骗罪,司法实践中常见手段包括虚报项目、伪造资质或挪用专项资金。 -
处罚标准
- 基础情节:涉案金额达“数额较大”标准(通常为3000元至1万元以上,具体由地方司法解释确定),面临3年以下刑期并处罚金。
- 加重情节:金额达“数额巨大”(如10万元以上)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刑期升至3-10年;若金额超50万元或情节特别严重,可能判处10年以上至无期徒刑。
-
追责与后果
除刑事责任外,骗补者需全额退还补贴资金,并可能被列入失信名单,企业将面临吊销执照、取消申报资格等行政处罚,且影响后续政府合作资质。
提醒:政府补贴申请需严格合规,任何造假行为均会面临法律严惩,切勿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