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月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覆盖企业超过80万家,累计排查隐患超120万项,线上线下培训参与人次突破5000万,重点聚焦建筑、化工、交通等高危行业,通过专项整治与公众教育相结合,形成“政府督导+企业自查+全民监督”的三级联动机制。
-
隐患排查与整改
各地建立“清单式”排查体系,针对危化品存储、特种设备操作、消防通道堵塞等高频风险点,采用无人机巡检、智能传感器监测等技术手段,实现隐患识别精准度提升40%。企业落实“日检查、周汇总、月整改”制度,2025年1-5月全国工矿商贸领域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7%。 -
多元化宣教模式
推出“VR安全体验馆”“事故案例3D模拟”等沉浸式培训项目,覆盖300余个城市;短视频平台发起#安全随手拍#话题,播放量达23亿次;社区开展“家庭应急包配置竞赛”,推动急救知识普及率提升至68%。企业通过AI智能问答系统进行岗前考核,新员工安全知识测试合格率提高至92%。 -
专项应急演练
重点行业组织“双盲演练”(不预先通知时间地点),例如石化企业模拟管线泄漏处置,平均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8分钟;地铁系统开展大客流疏散实战演练,单站疏散效率提升35%。全国累计开展各类演练72万场次,修订应急预案19万份。 -
长效机制建设
推广“安全积分制”,员工参与培训、举报隐患可兑换奖励,企业积分与保险费率挂钩;开发“安全生产数字台账”系统,实现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已有14个省接入省级监管平台。建筑工地推行“智能安全帽+区块链”数据存证,违规操作追溯效率提高60%。
安全生产月活动需转化为常态化管理,建议企业结合《安全生产法》新修订条款完善制度,个人可通过“应急管理部”公众号获取定制化安全指南,共同筑牢“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社会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