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不退费是否构成诈骗,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若机构以虚假宣传诱导缴费且无履约意图,可能涉嫌诈骗;若因合同纠纷或经营困难拒绝退费,则属于民事违约。关键在于机构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和欺诈行为,消费者可通过协商、投诉或法律途径**。
判断机构不退费是否属于诈骗,需分析以下核心要素:
- 非法占有目的:若机构从一开始便通过虚构资质、夸大效果等手段骗取费用,且无实际服务意愿,收款后失联或拒不退费,符合《刑法》中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例如,部分培训机构虚构“保过承诺”收取高额费用后跑路。
- 合同履行纠纷:若因消费者单方解除合同(如个人原因放弃服务),或机构因资金链断裂暂时无法退费,通常属于民事违约。此时需依据合同条款协商,或通过诉讼解决。
- **路径选择:怀疑诈骗时应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若属合同纠纷,可向消协投诉或法院起诉。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新规明确,预付式消费中经营者恶意逃避退费的,需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消费者遇到不退费问题时,建议立即收集合同、缴费记录等证据,优先与机构协商;若协商无果,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监管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帮助。警惕以“投资返利”等名义诱导追加资金的骗局,正规退费应原路返还至缴费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