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通过顶层设计、基建布局和产业扶持等政策,构建覆盖城乡、联通内外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重点解决农产品损耗、食品安全和消费升级等核心问题。
-
顶层规划引领
我国首部《“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划》明确到2025年建成“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的“321”运行体系,布局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形成“四横四纵”骨干通道网络,覆盖肉类、水果等“6+1”重点品类,支撑农产品跨区域流通和医药安全。 -
基建与网络覆盖
政策聚焦补齐“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短板,支持田间预冷设施、城市末端冷链配送设备建设,推动86个国家级基地互联成网。例如,河北石家庄等20个基地(2024年新增)通过集聚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特色农产品上行。 -
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
推广数字化冷库、区块链溯源和AI温控技术,要求冷链企业智能化改造;鼓励光伏冷库、氢能冷藏车等绿色技术,减少碳排放。部分企业已实现温度偏差±0.5℃的精准管控。 -
多元政策支持
资金上,中央预算、专项债等倾斜中西部基建;用地上,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建冷库并减免土地使用税;通行上,冷藏车享“绿色通道”和便利通行政策。地方如吉林还推出冷链车辆购置补贴和供应链金融支持。 -
产业融合与监管强化
推动“冷链物流+电商”“冷链物流+中央厨房”等新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升级;同时建立全国追溯监管平台,强化温控数据监测和检验检疫,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当前政策正加速冷链物流从“粗放增长”向“高质量网络化”转型,未来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效率,为乡村振兴和民生保障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