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规范,核心内容包括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和健康舒适五大体系,通过量化指标引导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实践。
-
节能与能源利用
要求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达标,采用高效暖通设备、可再生能源系统(如太阳能光伏),照明功率密度限值比普通建筑降低20%以上,并通过能耗监测平台实现动态管理。 -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强调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卫生器具需符合国家节水标准,景观灌溉优先采用微喷灌或滴灌技术,减少市政供水依赖。 -
节材与绿色建材
规定可再循环材料使用比例超过10%,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减少浪费,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的产品(如低碳水泥、再生骨料混凝土),施工阶段废弃物回收率需达80%。 -
室内环境质量
明确室内PM2.5、甲醛等污染物浓度限值,要求自然采光系数≥2%,新风系统具备PM2.5过滤功能,办公建筑室内噪声昼间不高于45分贝,提升使用者健康体验。 -
施工与运营管理
施工阶段需控制扬尘、噪音污染,采用BIM技术优化资源调度;运营阶段需通过能源审计、垃圾分类等措施持续降低建筑碳排放,并定期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
绿色建筑评价采用星级认证制度(一星至三星),项目需通过设计预评估和竣工终审。随着“双碳”目标推进,该标准正逐步纳入碳排放核算要求,未来将覆盖更多智能化、低碳化技术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