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企中,书记的权力通常大于经理,这是由国企“党管一切”的管理体制决定的。书记作为党组织的负责人,对企业重大决策有最终决定权,而经理主要负责日常经营管理。两者的核心区别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
政治地位差异
书记是党委(党组)一把手,直接对上级党组织负责,享有更高政治权威。经理通常兼任党委副书记,需定期向党委汇报工作。 -
决策机制区别
涉及"三重一大"事项(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党委会集体决策,书记拥有会议召集权和末位表态权。 -
人事任免权限
中层以上干部任免需党委会研究决定,书记掌握提名权。经理仅有对部门副职及以下人员的建议权。 -
责任追究层级
书记承担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出现重大经营问题时需同时追究党委领导责任和经理的管理责任。 -
薪酬待遇体现
在同等职级下,书记的绩效薪酬系数通常比经理高5%-10%,部分央企还设有党委书记专项津贴。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国企改革深化,部分企业试行"董事长(书记)与经理分设"模式,但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基本原则没有改变。实践中建议关注企业章程和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的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