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基本分类方法
-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将危险因素分为4大类:
-
人的因素(如负荷超限、操作错误、心理异常等)
-
物的因素(如设备缺陷、化学腐蚀、物理危害等)
-
环境因素(如室内空气质量、自然灾害等)
-
管理因素(如安全制度不完善、应急措施缺失等)
-
-
按职业健康分类
参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危害因素分为6类:
- 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如噪声、辐射)、放射性因素、生物因素、其他因素
-
按事故类别分类
采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涵盖物体打击、火灾、触电等常见事故类型
二、具体辨识内容
-
厂址与周边环境
-
工程地质、地形、水文、气象条件
-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及气象灾害(如台风、雷电)
-
周边交通、资源供应及消防支持条件
-
-
厂区平面布局与工艺流程
-
功能分区(生产、管理、生活区)合理性
-
高温、危险物质、噪声等设施的布局与防护
-
工艺流程的安全性分析,包括物料特性、温度压力控制等
-
-
建(构)筑物与设备装置
-
建筑物耐火等级、结构安全性
-
防火间距、疏散通道及安全出口
-
生产设备(如化工设备、机械装置)的防护措施,电气设备的防触电设计
-
-
生产工艺与物料特性
-
物料的毒性、腐蚀性、燃爆性等物化特性(如MSDS数据)
-
工艺过程中的高温、高压、高速运动等危险状态
-
物料储存条件(如易燃易爆物品的库房设计)
-
-
作业环境与危害因素
-
粉尘、气体、噪声、振动等环境危害
-
辐射、低温、高温等极端环境条件
-
人机工程学设计对健康的影响
-
三、辨识方法与原则
-
系统性分析
横向覆盖厂址、工艺、设备等全要素,纵向延伸至人员、管理全过程,确保无遗漏
-
科学评估
结合材料安全数据表(MSDS)、行业标准及事故案例,量化危害风险
-
动态管理
定期更新辨识结果,适应工艺变更、设备升级等动态情况
通过以上内容和方法,企业可系统识别危险因素,为风险评价、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