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清单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工具,通过系统化识别作业环境中的潜在风险(如机械能、化学能、电能等),制定防控措施以预防事故。其核心价值在于覆盖全要素(人、物、环境、管理)、兼顾三种时态(过去、现在、未来)和状态(正常、异常、紧急),并依据国家标准(如GB6441、GB/T13861)分类,确保风险管控的科学性和合规性。
-
辨识范围与分类
辨识需涵盖地上/地下场所、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及危险物质,重点关注四类因素:- 人的行为:常规操作与异常状态(如违章作业、紧急处置);
- 物的状态:设备故障(如机械防护缺失)、危险物质泄漏;
- 环境因素:内部(照明不足)与外部(极端天气)影响;
- 管理缺陷:法规未落实或流程漏洞。
-
方法论与工具
- 安全检查表法(SCL):针对静态风险点(如设备、环境),逐项对照标准排查隐患;
-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分解作业步骤,识别动态风险(如高空作业防护缺失);
- 能量/物质角度:从机械能(物体打击)、化学能(火灾爆炸)等维度分析致害根源。
-
实施流程
- 全员培训:确保员工掌握辨识方法并参与风险点划分;
- 清单化管理:建立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记录危险源及对应事故类型;
- 措施闭环:针对高风险点设置屏障(如硬件防护、应急预案),定期复核有效性。
-
合规性与深度
需引用《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手册》等文件,结合行业案例(如化工企业泄漏事故)增强实操性,避免辨识流于形式。
企业应定期更新清单,尤其工艺变更或事故后需重新评估,同时利用数字化工具(如风险管控系统)提升动态监测能力,将“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