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车间高温防暑的关键在于保持通风降温、合理调整作业时间、配备防护装备、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并定期监测员工健康状况。高温环境易引发中暑、脱水等健康风险,需通过科学管理降低安全隐患。
通风与降温设备优化是基础措施。车间需安装工业风扇、冷风机或空调系统,确保空气流通;在密闭区域增设排风设备,避免热量堆积。高温设备应隔离或加装隔热层,减少辐射热扩散。地面可洒水降温,但需注意防滑,避免电气设备进水。
调整作业时间与强度能有效减少高温暴露。夏季尽量将高强度作业安排在清晨或傍晚;采用轮班制,缩短单次连续作业时间,每1-2小时安排10-15分钟阴凉处休息。作业期间提供含盐饮品(如淡盐水、电解质饮料),补充水分和矿物质,避免单纯饮用冰水引发肠胃不适。
配备专用防护装备可降低体感温度。为员工提供透气性好的棉质或速干面料工作服,搭配宽檐帽、防热手套。接触高温设备时,需使用隔热面罩或护目镜。建议随身携带便携式小风扇或制冷颈环辅助降温。
建立中暑应急响应机制至关重要。培训员工识别头晕、恶心、抽搐等中暑征兆,车间内设置急救点并储备冰袋、藿香正气水等物资。发现中暑者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腋下、颈部,严重时需及时送医。定期组织高温急救演练,确保应急流程顺畅。
健康监测与风险评估是长期保障。企业需在高温季前为员工体检,排查心血管疾病等禁忌症;每日监测车间温湿度,安装温度报警装置。通过问卷调查或智能手环跟踪员工体能状态,动态调整防暑方案,确保措施精准有效。
落实高温防暑措施需结合车间实际情况,平衡生产效率与员工安全。企业应定期自查整改,员工也需主动反馈不适症状,共同构建预防为主、快速响应的防暑体系,保障夏季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