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新规确实在推动取消公摊面积计价,但并非完全取消公摊,而是逐步过渡到以套内建筑面积为唯一计价标准,实现购房透明化。新规明确存量房产的公摊面积仍存在,新建商品房将分阶段改革,最终目标是通过“双面积”标示过渡到套内计价,预计2027年全国推广。关键亮点包括:已购房者不受影响、新建住宅公摊计算更透明、总房价基本不变但单价调整。
住建部2025年4月回应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提出三步走改革:第一阶段强化公摊透明度,第二阶段推行“双面积”标示,第三阶段全面采用套内计价。试点城市如肇庆已要求开发商明确标注套内面积,避免消费者因公摊比例模糊产生纠纷。以北京为例,若某楼盘原价10万元/㎡(公摊30%),套内计价后单价将调整为约14.3万元/㎡,总价持平但计价单位更直观。
国际经验显示,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套内计价制度显著降低了公摊比例(新加坡从25%降至15%)。中国改革将倒逼开发商优化设计,减少无效空间。重庆2002年实施套内计价后,相关投诉下降83%,证明透明化能有效减少纠纷。但需注意,公共区域成本可能通过物业费或维修基金分摊,而非完全消失。
对于已购房者,政策明确不追溯补偿,因合同约定受法律保护。未来购房者应重点关注套内面积与实际布局,同时留意配套政策对物业收费方式的调整。住建部强调,改革核心是“明明白白消费”,而非降低房价,消费者需理性看待单价变化与总价关系。建议购房时对比不同项目的得房率与公共设施质量,综合评估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