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成为正处级干部并非天方夜谭,而是基层历练与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像清华大学毕业生石磊、北大直博生蒋仁正等年轻干部通过扎根基层、实干为民,在政策支持下实现“破格晋升”,刷新了干部年轻化的认知。他们的经历证明:能力与机遇并重,基层是最快的成长阶梯,干部选拔机制正朝着“不拘一格”的方向变革。
基层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沃土。石磊放弃外企高薪,四年村官生涯中走访村民、壮大集体经济,最终以群众口碑和组织认可晋升南京市团委副书记。蒋仁正24岁挂职陕西副区长,凭借金融专业背景和基层经验,逐步升任福建省金融监管局人事处处长。这些案例印证了“蹲苗”式培养的价值——年轻干部在田间地头练就群众工作本领,比同龄人更早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政策红利为年轻干部铺路。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优秀年轻干部要质量优良”,各地引进生政策(如福建针对清华、北大等高校的专项选拔)为高学历人才提供快车道。中央明确要求打破论资排辈,“破格”不等于“降格”——石磊的团市委副书记职务需经选举程序,蒋仁正的晋升也符合“两年基层经历”等硬性条件。
公众需以理性视角看待“年轻有为”。24岁正处级的标签易引发“关系户”猜测,但事实是:选拔透明度提升(如公示制度)、考核指标量化(如扶贫成效)已大幅压缩暗箱操作空间。年轻干部往往面临更高期待,唯有像石磊那样“用成绩说话”,才能消除质疑。当前,上海“90后”青联副主席李腾、龙岩29岁县长王波等案例,正持续刷新干部队伍的年龄天花板。
年轻干部的涌现是时代必然。随着治理现代化推进,既懂技术又懂基层的复合型人才更受青睐。若你也志在公共服务,不妨从“向下扎根”开始——毕竟,最年轻的正处级光环背后,永远是汗水和民意的双重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