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泵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液总量,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核心指标。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约为5-6升/分钟,由心率与每搏输出量(每次心跳射出的血量)乘积决定,受运动、情绪、代谢需求等因素动态调节,临床常用心脏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进行个体化评估。
- 定义与计算:心输出量(CO)= 每搏输出量(SV)× 心率(HR)。静息时成人每搏输出量约70ml,心率75次/分,因此CO约为5.25L/min。女性略低于男性,剧烈运动时可高达25-35L/min。
- 生理意义:直接反映心脏泵血效率,与组织代谢需求匹配。心输出量不足会导致器官灌注不足,引发乏力、头晕等症状;心力衰竭患者CO常低于3.5L/min。
- 影响因素:
- 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增加(如静脉回流增多)可提升每搏输出量。
- 心肌收缩力:增强时(如交感神经兴奋)每搏输出量增加。
- 后负荷:动脉血压过高(如高血压)会抑制心室射血,降低CO。
- 心率:过快(>180次/分)或过慢(<40次/分)均会减少CO。
- 临床评估:心脏指数(CI=CO/体表面积)更精准,正常值为2.5-3.5L/(min·m²)。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辅助判断心功能,正常值55%-65%。
提示:心输出量是心血管健康的关键指标,若出现活动耐力下降或疑似心衰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测。日常可通过适度运动增强心脏储备功能,但需避免过度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