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证造假需承担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及刑事追责。 根据情节轻重,造假者可能面临罚款、吊销资格、列入失信名单,甚至被判刑;用人单位若知情使用假证,同样需负连带责任。
分点展开:
-
行政责任
- 伪造或使用假职称证将受到人社部门处罚,如警告、罚款(通常为违法所得1-5倍)、撤销已获职称,并纳入信用档案,影响未来评聘。
- 涉事单位可能被通报批评或限制招投标资格。
-
民事责任
- 若因假证骗取工作或项目,需退还工资、奖金,并赔偿用人单位经济损失。
- 合作方因虚假资质遭受损失,可起诉索赔。
-
刑事责任
- 伪造印章或证件可能触犯《刑法》第280条,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者刑期更长。
- 行贿受贿获取假证,可能构成贿赂罪。
总结提示:
职称证造假风险远高于收益,不仅个人职业前途尽毁,还可能牵连单位。建议通过正规渠道申报职称,切勿心存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