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作为新中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历经66年“五起四落”的曲折编纂历程,最终于2020年5月28日颁布,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核心亮点包括:采用“两步走”立法策略、整合9部民事单行法、首创人格权独立成编、确立绿色原则等七大创新,系统构建了1260条的民事权利保护体系。
编纂历程可概括为五个关键阶段:
-
早期探索(1954-1986年)
1954年首次启动编纂,形成525条草案;1962年第二次尝试因历史原因中断;1979年第三次起草形成465条草案,虽未通过,但为1986年《民法通则》奠定基础,成为民事立法里程碑。 -
单行法阶段(1986-2014年)
采取“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策略,陆续出台《继承法》《合同法》《物权法》等9部单行法,但存在规范重复、冲突等问题,社会对法典化呼声高涨。 -
新时代重启(2014-2017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编纂民法典”政治任务,2015年成立协调小组,2017年率先通过《民法总则》,确立平等、自愿、绿色等基本原则,完成“两步走”第一步。 -
分编整合(2018-2020年)
以现行单行法为基础,拆分审议物权、合同等6个分编草案,创新增设人格权编,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7次审议,10次公开征求意见,吸收102万条建议,最终形成七编体例。 -
颁布实施(2020年至今)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实现民事法律体系化、科学化,废止旧法9部,成为市场经济“基本法”和“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这部法典不仅系统整合民事规范,更通过居住权、个人信息保护等新规回应数字时代需求,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导向。其颁布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为全球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