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草案的编纂过程是中国立法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系统性工程之一,其核心亮点包括“两步走”战略、10次公开征求意见吸纳102万条建议、七编1260条的超大规模体系化整合,以及人格权独立成编等重大创新。
-
“两步走”战略奠定基础
编纂工作采取先制定民法总则、再整合分编的递进式路径。2016年民法总则草案首次审议,2017年通过后完成第一步;2018年启动分编草案审议,2019年将总则与分编合并形成完整草案,最终于2020年5月通过。 -
民主立法与百万条意见吸纳
草案历经10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集意见42.5万余人参与,累计意见102万条。小区治理、高利贷禁止等社会热点问题在草案中直接体现,彰显“人民法典”属性。 -
七编体系化整合与人格权突破
以物权、合同等原有单行法为基础,新增人格权独立编,形成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七编结构,解决法律间重复冲突问题,首次实现民事权利“全链条保护”。 -
66年夙愿与五次编纂历程
自1954年首次启动至2020年通过,民法典历经五次编纂尝试,前四次因历史条件限制未果,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任务后,以科学立法最终完成这一“新时代立法里程碑”。
这部法典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体系从分散走向统一,未来将持续通过司法实践回应社会变迁,为公民权利提供更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