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简称残联)的最高行政负责人称为“理事长”,这一称谓源于其组织架构中的“执行理事会”领导机制,核心体现 行政执行权威 与 残疾人事业的专业化管理。以下从多维度解析这一命名逻辑:
-
历史沿革与机构定位
残联在1988年由***等人推动成立,整合了早期盲人聋哑人协会等组织。作为全国性残疾人事业团体,其执行理事会负责日常行政决策,“理事长”头衔明确区分于代表大会的“主席”职务,突出执行层面的专业性。 -
行政层级与职能划分
理事长通常由政府任命(如现任第八届理事长周长奎由国务院直接任命),代表残联行使行政管理权,统筹政策落实、资源调配等实务工作。县级残联甚至常由理事长兼任主席,进一步强化执行效率。 -
国际惯例与本土化适配
“理事长”称谓常见于社会团体,既符合国际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惯例(如理事会制),又与中国群团系统的行政体系衔接,凸显残联“半官半民”的特殊属性。
提示:理事长不仅是职称,更是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实践符号。若需政策支持,可通过12385热线联系当地残联执行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