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形势与政策课能提升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知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更好规划未来。
课程通过分析“十四五”民生政策落地案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政策从规划到实施的复杂性。参访普陀区“1690”党群中心和苏河步道,学生感受到基层治理如何通过民主协商汇聚民意,例如苏河贯通工程中街道通过“丈量工作法”平衡不同居民诉求,最终实现全民共享的生态走廊。这启示政策理解需关注“过程与结果双维度”。
课程还强调政策解读的动态视角。大学生需避免碎片化认知,例如从“数字中国”“文化之治”等专题中提炼政策逻辑。材料指出,大学生通过实践调研社区智能服务平台发现,技术应用需贴合民生需求,如搭建一站式办事系统减少群众跑动次数,印证了“科技赋能需以问题为导向”。此类场景化教学突破书本局限,培养学生联系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分析能力。
社会责任感培养亦是重点。参访中,两河湾社区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提升归属感的实践,让学子意识到公共事务需多方协同。课堂结合“人民城市”案例解析如何将个体智慧转化为集体行动,使学生理解政策参与既是权利更是义务。
总结而言,形势与政策课以实践反哺理论,促使大学生跳出单一学科框架,构建起融合民生、科技、法治的全局视角。在信息爆炸时代,这门课程如同滤镜,助力青年筛选真实、理解深层逻辑,最终实现从认知觉醒到主动践道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