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被泄露能否立案?答案是肯定的,但需满足法定条件。根据我国法律,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达到“情节严重”标准即可立案追诉,例如泄露行踪轨迹信息50条以上、违法所得超5000元,或导致被害人遭受重大损失等。以下是关键要点解析:
-
立案核心标准
法律明确划分三类信息立案门槛:敏感信息(如行踪轨迹、财产信息)50条、重要信息(如住宿记录、交易信息)500条、普通信息5000条。若信息被用于犯罪或行为人明知他人用于犯罪,即使数量未达标也可立案。行业“内鬼”泄露信息,立案门槛减半。 -
量刑分级制度
- 基础刑(情节严重):3年以下徒刑或罚金,适用于达到立案标准但未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情形。
- 加重刑(情节特别严重):3-7年徒刑并处罚金,适用于信息数量达基础标准10倍、造成被害人死亡或精神失常等极端后果的案件。
-
关键证据与**建议
受害人需保存泄露证据(如骚扰记录、交易凭证)、关联证据(如平台注册记录)及损失证明(如转账截图)。报警时应详细说明泄露途径、影响范围,并配合警方溯源调查。企业若未履行信息保护义务,可能面临单位犯罪指控。 -
特殊情形处理
为合法经营购买普通信息(如电话推销),需满足“未获利超5万元”等条件才构成犯罪;匿名化处理且无法复原的信息不视为泄露。
提示:信息泄露后应立即冻结账户、修改密码,并通过司法途径索赔。公众应谨慎授权APP权限,定期核查个人信息使用记录,从源头降低泄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