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公司机密属于侵犯商业秘密罪,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根据中国《刑法》第219条,非法获取、披露或使用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关键点包括:主观故意、商业秘密界定、重大损失认定。
一、法律定义与构成要件
- 商业秘密范围:包括技术信息(如专利配方、工艺流程)和经营信息(如客户名单、营销策略),需具备秘密性、价值性、保密措施三要素。
- 行为方式:涵盖非法获取(窃取、贿赂)、披露(主动泄露或默许传播)、使用(自用或允许他人使用)等情形。
- 主观要件:行为人必须明知或应知信息属于商业秘密,且存在故意侵权目的。
二、量刑标准与后果
- 一般情节:造成权利人损失超50万元,或导致破产、重大经营风险,即达到立案标准。
- 加重情节:损失超250万元,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刑期升至3—7年。
- 连带责任:单位犯罪的,对直接负责人判刑,并对单位处罚金。
三、常见案例与风险场景
- 员工泄密:离职员工携带客户资料至竞品公司,或私下出售核心技术。
- 合作方违约:供应商擅自披露代工产品的保密设计图纸。
- 黑客攻击:通过网络手段窃取企业数据库并倒卖牟利。
提示:企业需通过保密协议、分级权限等技术+法律手段防范风险;个人应避免因疏忽或利益诱惑触碰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