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他人个人隐私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根据情节轻重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关键定罪标准包括:非法提供行踪轨迹等敏感信息50条以上、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或导致被害人重大损失等。行业“内鬼”作案或网络公开个人信息将从重处罚。
-
法律依据与定义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住址、行踪轨迹等能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活动的信息。非法提供、出售或窃取此类信息均属违法,情节严重的即构成犯罪。 -
定罪量刑标准
- 敏感信息:非法提供行踪轨迹、通信内容、财产信息等50条以上即可入罪;
- 重要信息:住宿记录、健康信息等500条以上构成犯罪;
- 普通信息:其他类型信息需达5000条以上。若违法所得超5000元或造成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直接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
从重处罚情形
银行、电信等行业内部人员泄露信息,入罪门槛减半(如敏感信息25条即追责)。通过信息网络公开个人信息(如“人肉搜索”)或为犯罪活动提供信息,均加重处罚。 -
**与防范提示
发现隐私泄露可向公安机关举报,或通过民事诉讼索赔。日常应谨慎授权APP权限,销毁含个人信息的废弃单据,避免参与需填写敏感信息的非必要活动。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需法律与公众意识双管齐下,任何非法获取或泄露行为都将面临法律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