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传播他人隐私属于违法行为,需承担民事或行政责任,监护人可能连带赔偿。 根据我国法律,隐私权受《民法典》保护,散布他人隐私即使未成年人也可能面临拘留、罚款等处罚,情节严重者监护人需承担侵权赔偿。
-
法律明确禁止侵犯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未成年人同样受此约束。例如,将同学家庭隐私发布到班级群,即使出于炫耀,也构成侵权,需删除信息、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
年龄影响处罚力度
已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散布隐私,可能被处3日以下拘留或罚款;14周岁以下虽不予行政处罚,但监护人需严加管教并承担民事赔偿。案例中,13岁学生公开他人隐私后,其父亲作为监护人需公开道歉并处理后果。 -
网络传播加重责任
通过社交媒体扩散隐私可能面临更严处罚。例如,在朋友圈诱导传播不雅视频及他人隐私,法院可判侵权人在朋友圈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若引发自杀等严重后果,可能触犯刑法。 -
监护人责任不可推卸
未成年人侵权时,监护人需承担经济赔偿。即使监护人尽到教育责任,仅可减轻而非免除责任。例如,未成年人“开盒”曝光他人信息,父母需代为赔偿并配合消除影响。
提示:未成年人需知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传播隐私即使“玩笑”也可能违法。家长应加强教育,学校需普及法律常识,共同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