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公司机密的定罪标准取决于行为性质、机密等级及造成的后果,核心包括:
1. 行为定性:以盗窃、贿赂、电子侵入等非法手段获取,或违反保密协议披露机密;2. 损失门槛:直接经济损失超50万元、导致破产或造成其他“重大损失”;3. 机密等级:涉及国家秘密的立案标准更严,如泄露1项绝密级即可刑事立案。故意泄露可能面临3-7年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者可判7年以上。
泄露公司机密的行为需满足以下条件才构成犯罪:一是机密本身需符合法律定义的“商业秘密”或“国家秘密”,即具有经济价值且经保密措施;二是行为人存在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如主动出售机密或违规传输数据;三是行为与损害结果有直接因果关系,例如因泄露导致竞品抢占市场、公司股价暴跌等。军工、金融等敏感行业的定罪门槛更低,如国家秘密案件无需实际损害,仅“可能造成危害”即可立案。
司法实践中,证据链完整性至关重要。需提供保密协议、泄密载体(如文件、聊天记录)、损失审计报告等,若涉电子数据还需鉴定泄露路径。员工离职带走客户名单、技术图纸等常见案例中,即使未立即造成损失,也可能因“潜在风险”被追责。
提示:企业应完善保密制度,明确机密范围与接触权限;员工需谨守职业操守,避免无意违规。若涉密纠纷,建议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并寻求专业法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