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可控核聚变的最长持续时间为1337秒(约22分钟),由法国WEST托卡马克装置于2025年5月创造,刷新了中国EAST装置此前保持的1066秒纪录。这一突破标志着人类在实现“人造太阳”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但距离商业化应用仍需攻克更高温度与更长时间的平衡、能量净增益等难题。
- 技术现状与纪录:法国WEST装置通过磁约束技术,在5000万摄氏度下维持等离子体1337秒,验证了钨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中国EAST装置则专注于高温区间,曾实现1亿摄氏度下1000秒的运行,两者技术路径互补。
- 核心挑战:核聚变需同时满足“超高温”“高密度”“长时间约束”三大黄金条件。目前温度与持续时间仍无法兼顾,且需突破能量净增益(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的瓶颈。
- 国际竞争格局:中、法、美、欧等国竞相推进研究。中国聚焦高温长脉冲,法国优化稳态运行,美国则探索激光惯性约束等新路径,国际合作项目ITER计划2039年点火。
- 商用化前景:科学家预测,核聚变发电或于2050年前后实现商业化,但需解决材料寿命、经济性等问题。近期突破已推动全球能源巨头加速布局,万亿级市场初现雏形。
可控核聚变被誉为“终极能源”,其燃料取自海水且近乎无限,清洁安全特性远超传统能源。尽管技术挑战巨大,但每一次秒数突破都在改写人类能源史。未来十年,随着AI辅助设计、新材料应用等技术的融合,核聚变或将从实验室迈向电网,开启零碳能源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