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EAST装置实现403秒的等离子体运行,2025年CFETR工程进入关键部件测试阶段,标志着我国在“人造太阳”技术上的全球领先地位。以下是核心进展分述:
-
EAST实验装置刷新世界纪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在2023年首次实现403秒的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温度达1.2亿摄氏度,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提供了关键技术验证。 -
CFETR工程迈入实质性建设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已完成总体设计,2025年启动磁体系统和包层模块测试,目标是在2035年前实现200兆瓦的聚变功率输出,填补ITER与商用堆之间的技术空白。 -
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突破
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温超导磁体在2024年成功实现20特斯拉场强,较传统铜线圈体积缩小60%,为未来紧凑型聚变装置奠定基础。 -
氚自持技术取得进展
中核集团开发的液态锂铅包层在实验中实现氚增殖率1.2,首次接近聚变堆燃料自持需求,解决氚资源短缺这一世界性难题。
当前中国通过“三步走”战略(EAST—CFETR—商用堆),计划在2050年前建成示范电站。需注意核聚变商业化仍面临材料抗辐照、能量净增益等挑战,但阶段性成果已为清洁能源未来打开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