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构对中国债务的看法呈现显著分化:一方面,境外投资者持续增持人民币债券,认可中国债市的稳定性与收益潜力;另一方面,西方部分机构基于地缘政治动机炒作“债务陷阱论”,而信用评级机构则对中国债务结构提出审慎评估。
-
境外资本用行动投票
截至2025年4月,1160余家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4.5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2700亿元。国际投资者尤其青睐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因其与美国、欧洲资产的收益率相关性接近0,具备突出的避险属性。中国债券在彭博、摩根大通等全球指数中的权重持续提升,反映出国际市场的长期信心。 -
“债务陷阱论”的地缘政治底色
美国主导的“中国债务陷阱”叙事被多国专家驳斥为政治工具。中国通过双边缓债协议、参与G20债务重组框架等实际行动,成为二十国集团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大的国家。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债务中70%来自西方商业债权人和多边金融机构,远高于中国占比。 -
评级机构的矛盾逻辑
惠誉等机构虽下调中国评级展望,但仍维持“A+”较高评级,认可中国5%的经济增速和宏观调控空间。其下调理由包括赤字率上升至8.4%,但未同等批评美国36万亿美元债务的“AA+”评级,暴露双重标准。中国中央政府杠杆率仅23.6%,远低于G20国家94%的平均水平,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总结:国际对中国债务的评判需剥离政治干扰,关注实际数据。人民币债券的避险功能与外资流入趋势,印证了市场选择;而评级分歧提示需优化债务透明度,强化国际话语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