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作为术语首次提出于1956年,但中国中央层面的战略部署始于2016年,当年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此后逐步升级为国家战略。2018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明确其“头雁”地位,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人工智能+”行动,标志着政策深化与产业融合加速。
分点论述:
-
全球起源与术语提出
人工智能概念源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核心目标是模拟人类思维。中国早期关注始于2014年,***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首次提及AI自主思维潜力,为后续政策铺垫。 -
国家战略的里程碑
- 2016年:人工智能首次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成为国家科技发展重点方向。
- 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成立专项推进办公室,确立“三步走”目标。
- 2018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将其定义为“战略性技术”,强调“头雁”效应,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结合。
-
政策深化与产业落地
2021年“十四五”规划将AI优先级提升,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其列为战略性产业,同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技术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上海“模速空间”等创新生态社区成为实践范例。 -
当前发展与国际竞争
中国AI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大模型、智能芯片等领域突破显著。2025年中央政治局再次集体学习,强调“自立自强”与安全发展,构建自主可控的AI生态体系。
从概念提出到国家战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从技术跟踪到引领创新的转变。未来需持续突破核心技术,平衡创新与安全,释放“人工智能+”的倍增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