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这一概念由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并由此确立了AI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 这一里程碑事件汇聚了包括马文·明斯基、克劳德·香农等先驱,共同探讨“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可能性,标志着人工智能从理论构想迈向系统化研究。
-
达特茅斯会议的奠基作用
1956年夏季,麦卡锡与多位学者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为期两个月的研讨会,首次使用“人工智能”一词定义研究目标。会议提案明确提出:“学习或智能的任何方面都应被精确描述,以便机器模拟”。这一倡议不仅统一了领域名称,还推动了早期AI程序的开发,如逻辑理论家(Logic Theorist)等。 -
图灵的理论先导
尽管麦卡锡是术语提出者,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 Turing)早在1950年便奠定理论基础。他在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图灵测试”,探讨机器能否模仿人类思维,并构建了通用计算机的理论模型,为AI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框架。 -
早期实践与争议
达特茅斯会议前,已有学者尝试构建智能机器原型。例如,马文·明斯基在1951年研制了首个神经网络机器SNARC;麦卡锡随后发明Lisp语言,成为AI编程的重要工具。初期乐观预期也导致后续研究遭遇“AI寒冬”,因技术限制未能实现短期目标。 -
学科发展的延续性
AI的提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融合了多领域探索。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的控制论、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的神经元学习理论等,均为AI的诞生提供了跨学科支撑。
如今,人工智能已从学术概念发展为驱动全球变革的核心技术。理解其起源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AI的潜力与挑战——它既是人类智慧的延伸,也需持续的技术与伦理迭代。